血管內窺鏡技術
在2024年11月,由加拿大Vena Medical制造的一次性血管内窥镜(MicroAngioscope)首次用于一名复发性中风患者。这标志着全球首例通过血管内窥镜进行的中风治疗案例。该内窥镜能够实现实时全彩成像,将中风治疗从实验探索推进到精确的临床应用——这对人类来说是一个福音。
內窺鏡逆行性闌尾炎治療 (ERAT)
這種外科方法是隨著超細子鏡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。它使用一根2.8毫米的膽道(闌尾)子鏡,通過結腸鏡的工作通道進行直接可視化和灌洗,以治療闌尾炎。該技術於2012年由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(現為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)劉炳榮教授領導的團隊首次在國際上提出並臨床應用。2010年,受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(ERCP)的啟發,劉炳榮教授提出了ERAT的概念。這種自然腔道穿透療法,具有超微創手術的特點,使得闌尾保留成為可能。
冷刀子子宮鏡米瑞娜縫合環技術(GyneFix環固定技術)
此技術採用13Fr大型器械通道(4.3mm),並使用3mm外科器械(如剪刀、抓取鉗和針持器)來縫合Mirena宮內避孕器(IUD)或將GyneFix IUD固定於子宮肌層,解決了Mirena IUD位移的問題。HEOS冷刀宮腔鏡系統由法國奧林巴斯公司開發。它整合了腹腔鏡器械的設計概念,並擴大了宮腔鏡手術的適應症。中國團隊的創新(例如,由童金怡教授和徐大寶教授領導的團隊)推動了這項技術的全球發展。目前,中國多個國內品牌生產此類冷刀宮腔鏡。
膽道子範圍技術
SpyGlass 膽道鏡(膽道子鏡)最初由波士頓科學公司於 2006 年開發,並於 2006 年 11 月獲得美國 FDA 的臨床使用批准。中國在 2013 年後逐漸開始普及這項技術,但當時子鏡耗材的高成本阻礙了其廣泛應用。現在,隨著中國製造產品的出現,這項技術在全國的普及速度正在加快。SpyGlass 技術克服了傳統 ERCP 的盲點,為膽道和胰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開創了“直接可視化和精確”的時代。它特別適合於對複雜病例進行微創治療。
靈活性尿道鏡碎石術 (FURL)
其臨床應用始於1990年,並隨著鉿激光和數字技術的進步逐漸成熟。目前,它已成為尿路結石的核心微創治療技術之一。
經皮腎鏡取石術 (PCNL)
其臨床應用始於1976年,當時由Fernström和Johansson首次成功執行。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,該技術不斷得到優化,促進了可控負壓的小口徑、大通道技術的發展。
經皮經肝膽道鏡檢查 (PTCS)
這是一種微創技術,通過經皮肝穿刺建立通道,並使用剛性膽道鏡直接可視化和治療膽道疾病。1974年,日本的高田教授首次提出PTCS的概念,將經皮肝膽引流(PTCD)與膽道鏡檢查結合,用於膽道疾病的診斷和治療。1985年,中國的張寶山教授引入PTCS技術並在臨床上應用,促進了該技術在中國的發展。將其與可控負壓吸引技術結合,可能會提高取石速度。